麝香保心丸在慢性稳定性冠心病长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相关研究指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的原则包括:减轻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止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预防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因此,对于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具有深远意义。
临床上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多采用药物长期治疗,其目的在于改善患者预后。除选择西药进行抗血小板、调制干预等措施外,还可选择中药治疗。麝香保心丸是防治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之一,其源于宋代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苏合香丸,是芳香温通类代表药物。与活血化瘀类药物不同,麝香保心丸主要作用于“脉”。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已有多项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麝香保心丸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易损斑块和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长期服用可改善缺血心肌血供、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减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保护内皮,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始动因素,因此,保护血管内皮、防治内皮功能障碍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点研究方向。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可通过升高NO和eNOS的表达水平,同时抑制LOX-1表达,来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抑制炎症,稳定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的形成与临床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可降解斑块纤维帽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易损斑块的发生和破裂中具有重要作用。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分泌MMP-2,降低血清MMP-2的表达水平,从而稳定易损斑块,减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同时,该药还可抑制动脉壁炎症,降低患者体内与动脉壁炎症反应和与斑块易损性相关的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动脉壁炎症反应,阻遏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药物搭桥”,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在发生心肌梗死时,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使梗死区域附近形成新的侧支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基础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缩小心梗面积,并促进大鼠缺血心脏冠状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心肌缺血状态,保护心肌。临床研究证实,长期服用麝香保心丸(一日3次,每次2粒),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缩小缺血面积、减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调控能量代谢途径,防治冠心病
最新的系统生物学在麝香保心丸明确化学物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证实,该药具有预防及治疗心肌梗死的作用,治疗效果具有时间依赖性。分析结果表明,麝香保心丸主要通过调控能量代谢途径来抑制心肌肥大及氧化损伤,从而减轻心肌梗死引起的危害,并以恢复三羧酸循环相关能量代谢通路为主要手段。
长期应用安全,保护靶器官
麝香保心丸自1981年获批上市以来,已有超过8000万人次安全使用。经2182例长期使用者的评价监测,患者服用该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不良改变,未见过敏、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青光眼、糜烂性胃炎等不良反应。同时,该药对于高血压引起的多种靶器官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该药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靶器官功能,辅助降低血压。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穆拉德教授通过研究证实,麝香保心丸可减轻高血压肾脏炎症性损伤。相关文章已发表于2011年《国际普通内科学杂志》。
启动循证医学项目,验证疗效
循证医学是目前指导临床实践的主要依据之一,被认为是真实的、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适用于临床实践的最佳科学证据。2011年,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估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临床转归的研究顺利开展。该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共同领衔,全国100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将对270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预期获得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远期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科学评价,使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建立在强大的临床循证证据基础之上。该项目作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心血管中成药循证医学项目,将对实现中药现代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