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系统生物学研究基于明确的化学物质基础,通过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将这一系列研究结果串联起来,便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网络。2004年,巴拉博斯(Barabaosi)等人首先提出了“网络生物学”,认为其可通过分析复杂网络成分的关系和特性获得对生物系统的更多认识。
麝香保心丸率先进行网络生物学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课题组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基于生物分子网络来研究中药,确定其有效成分群的作用机制。业界认为,这将是未来生物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典中药麝香保心丸具有明确的化学物质基础,并有相对完善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因此,张卫东教授课题组利用网络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该药进行了相关研究,使该药成为首个基于生物分子网络研究的复方中药。
研究首先构建了冠心病发病网络系统,建立了冠心病相关信号网络通路,并搜集相关蛋白400多个,与麝香保心丸中的主要活性化合物进行反向对接,预测该药的作用靶点。该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中的10 个药效成分可分别与多个冠心病相关蛋白结合,主要涉及细胞增殖和迁移、氧化应激、炎症、血管收缩、脂代谢及能量代谢。研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麝香保心丸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为评价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供了依据,也为实现中药国际化打下了扎实基础。
循证医学验证麝香保心丸安全有效
为进一步证实麝香保心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011年,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评估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临床转归的循证医学研究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共同领衔,全国100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将对2700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预期获得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远期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科学评价,从而使该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建立在强大的临床循证证据基础之上。该项目作为符合国际惯例的心血管中成药循证医学项目,与网络生物学遥相呼应,分别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两大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将对实现中药现代化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