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月20日《天天新报》
新报记者 徐俊芳
虽然立春已久,但是冷暖不定的天气,让泡温泉依旧时髦。越来越会养生的人们,也越来越青睐天冷泡温泉的养生方式,其保健作用和理疗功效,诸如美肤、康体、排毒、治疗各类急慢性病等,成为温泉非泡不可的理由。
但是专家表示,温泉虽好,却并非人人适宜,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如果不了解相关的保健知识,还可能“泡”出问题。在泡温泉前,要先给心脏把把脉。
春季泡温泉休闲又养生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春季养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心的话题。过完一个沉闷的冬天,让我们的身体也随着万物复苏过来吧。温泉自古被人们作为水疗及养生的天然资源,不同的泉质中含有的不同矿物质,对各种病症的疗效也不同。随立春而来的“倒春寒”天气,使上海近日温度持续走低。此时,泡温泉自然成为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
据了解,温泉水一般可以分为碳酸泉、食盐泉、硫化酸盐泉、硫磺泉及放射泉等,这些物质大多能在泡汤时沉淀在皮肤上,经吸收后部分可渗透到体内,进而使血液循环并改变皮肤的酸碱度等。其中,食盐泉可改变皮肤渗透度,抑制皮肤细胞分裂,影响皮肤新陈代谢,从而防止皮肤老化;硫矿泉可影响皮肤的免疫系统,软化皮肤角质,甚至还可以治疗慢性皮肤病。
除了最普通的温泉浸泡,还有各种更有趣也更丰富的花式温泉,不过最利于女孩子美容的方式,莫过于几种按摩式温泉了。其中,最受女生欢迎的当数温泉瀑布浴。这种温泉方式最初是由天然温泉和瀑布组合而来,利用温泉瀑布的落差对身体进行沐浴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起到美容和纤体的作用。
温泉泡不当易致“心脏病”
泡温泉不仅使人放松、享受,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专家表示,“温泉虽好,却并非人人适宜,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如果不了解相关的保健知识,还可能“泡”出问题。”
初春泡温泉,相当于洗了一个热水浴,由于温泉的水温较高,容易使人体大量出汗,心跳加快,心脏耗氧量增加,给心脏加大负担。同时,泡温泉时人体温度升高,出水后温度下降,一热一冷,短时间内使血管剧烈扩张和收缩,极易引发高血压、中风、心肌梗塞等病症的发作。
此外,泡温泉时,皮肤外周血管受热后出现大量扩张现象,全身血液较平时更多地停留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里,而心脏本身的冠状血管没有同步扩张,全身血液分配到心脏血管的量则会减少。如果患有冠心病,冠状动脉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直接会导致供血不足,使胸闷、心悸、气短、心绞痛随之而来,加重病情程度,更有可能发生急性的心梗。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去泡温泉要格外慎重,随身备好麝香保心丸,以防心脏不测。
方法掌握好可以除隐患
上海著名心血管专家金德明指出,“有冠心病及心血管病患者,一般不建议去泡温泉,如果真的想去泡温泉,就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做到预防在先。”
金教授说,“冠心病及心血管病患者在泡温泉前,最好要作个健康检查,根据身体状况,再确定是否能去泡温泉。与此同时,日常坚持服用麝香保心丸也很有必要。作为经典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具有急救和常服的双重功效。扩张冠状动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斑块、促进血管新生是其四大药理作用,麝香保心丸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及心血管病的发生。”
心血管病患者在入温泉前,先要“预热”,用热水浇一下身体以适应温泉的温度。其次,泡温泉一定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一般不应超过40℃,每次不超过10-15分钟。一旦出现胸闷、头晕、心慌症状,应立即离开温泉池。
进温泉和出温泉时,都要放慢速度。进温泉时,按照脚、腿、躯干的顺序,直到心脏以下,最好不要把全身都泡进去,不然对血压、心脏都没有好处。出温泉时,也要尽量慢,不然一冷一热容易对身体形成刺激。另外,空腹、过饱、酒后等情况下都不应泡温泉。泡完温泉后,应该多喝水、多涂抹保湿霜,因为皮肤、血管都处于极度扩张状态,水分容易流失。
链接
中老年人中很多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在运动健身时要循序渐进。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憋气、头晕、心跳加快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服用随身携带的药品,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运动前预先服药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人,运动时对心脏的供血会相对不足,容易导致心肌缺血,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冠心病病人可以在运动前预先服用麝香保心丸,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坚持药物治疗
坚持合理的运动可提高心脏的应变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运动健身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不能以为病情稳定或好转就停药。对于冠心病病人来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还需要坚持长期服用,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麝香保心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