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逐年攀升,大力建设胸痛中心提高患者救治率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胸痛中心通过整合院前急救系统和院内绿色通道,实现对胸痛患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
2017年5月,在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与上海尊龙凯时药业有限公司签署了“铸就心的长城”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未来5年,上海尊龙凯时药业携手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加大胸痛中心培训和帮扶力度,共同推进约1500家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和认证。
2018年6月1日,第十二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召开之际,为回顾过去一年来我国胸痛中心特别是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情况,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及上海尊龙凯时药业通过专家沙龙座谈及访谈等形式,邀请多位国家/区域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各地胸痛中心联盟代表及基层胸痛中心代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及看法。
(从左至右:刘冬青副主任、向定成教授、张榕华副院长、彭文辉副教授)
专家有约:强基层,重改进,促进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健康发展
下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彭文辉副教授主持了第二场专家沙龙座谈,邀请了广东省广州军区总医院向定成教授、湖南省株洲市攸县人民医院刘冬青副主任以及江西省上饶县人民医院张榕华副院长从我国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情况、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建设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国家政策推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
向定成教授在座谈中指出,我国胸痛中心建设走过了早期较为艰难的起步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方面,胸痛中心建设由过去的专家探索新的医疗模式逐步转变为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推动的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要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都应建立胸痛中心,若部分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条件,则应加强学科能力建设,做好接诊及转诊工作。这两项指导原则涵盖了我国绝大部分大型及基层医院,确保了胸痛患者一经发现即可进入快速救治绿色通道。
第二方面,学术专业层面认可了我国建设胸痛中心的重要意义,同时,全社会对胸痛中心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胸痛中心为我国急救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
第三方面,目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全国已建成逾3000家胸痛中心,其中约460家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认证。
加强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相关调研数据来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诊医院具备实施急诊PCI能力的约为1/4,也就是说约75% AMI患者的首诊医院无法实施急诊PCI。刘冬青副主任表示,这一数字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我国多数胸痛患者在基层医院发生首次医疗接触,而针对“时间就是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提升基层医院胸痛早期鉴别、诊断及治疗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自上而下认识到“强基层”的重要性之后,下一步胸痛中心建设的工作重心将下移至建设基层胸痛中心。在基层医院现有硬件及软件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各级胸痛中心联盟为基层医院提供指导及帮扶,规范基层医院胸痛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水平。在建设基层胸痛中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区域性协同体系建设,实现地区网络化、规模化发展。
科学数据管理、三级质控体系助力基层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
张榕华副院长表示,如何实现数据的及时、准确填报,实现数据库科学管理,如何通过质量控制实现医院持续质量改进,是许多基层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及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对此,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建议。在数据库管理方面,基层医院应建立前瞻性岗位实时填报机制,实现数据的及时、准确、真实填报,这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或通过各岗位人员随时记录实现。此外,基层胸痛中心应建立三级审核制度,实现对数据真实性及专业性的三级质控,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总结分析整改,实现胸痛中心的持续质量改进。
访谈直击:为急性胸痛患者打通“家门口”的救治绿色通道
下午的访谈环节,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云南省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杨丽霞教授、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程晓曙教授、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教授及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潘港主任,各位专家从基层胸痛中心建设及认证、胸痛中心联盟工作及志愿者及培训项目的帮扶作用等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及看法。
我国为何要大力推动胸痛中心建设?
袁祖贻教授
袁祖贻教授表示,目前,我国AMI高危胸痛患者的救治效果较差,主要表现为患者救治延迟,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在过去十年内,AMI的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死亡率的明显下降。我国AMI 8%的死亡率和2%的自动出院率与西方发达国家3%的院内死亡率相比,存在显著差距。究其原因,胸痛患者的救治延迟、基层医院溶栓比例低、大型医院急诊PCI开展不足等等。基于此,参考国外胸痛中心的建设理念及建设经验,我国开始了胸痛中心建设的探索之路。
张敏州教授
张敏州教授指出,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特别是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将全方位打造AMI患者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治疗的绿色生命通道,这对于缩短AMI患者救治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意义重大。未来,胸痛中心区域协同体系的建设以及胸痛中心理念的广泛宣传也必将大力推动国心血管急救体系的建设工作。
各级胸痛中心联盟推动基层建设“大有可为”
随着胸痛中心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各省级、市级乃至县级胸痛中心联盟的成立为推动胸痛中心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工作。杨丽霞教授及程晓曙教授分别作为云南省胸痛中心联盟及江西省胸痛中心联盟的代表,分享了胸痛中心联盟在促进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
杨丽霞教授
杨丽霞教授表示,云南省胸痛中心联盟通过调动政府行政部门积极性,利用专家力量,通过成立培训组、质控组及宣传组,对下级医院实施点对点的帮扶,通过现场指导、预检等手段促进了基层胸痛中心的建设。同时,还通过定期检查等手段,促进地区内胸痛中心的质量持续改进。
程晓曙教授
程晓曙教授介绍了江西省胸痛中心联盟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第一,不断完善自身组织架构;第二,提高政府行政部门对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视程度,说服促使其出台相关行政文件,加大行政支持力度;第三,通过开展相关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胸痛中心理念及胸痛规范化诊疗的认识;第四,大力促进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医院建设积极性,并对其提供指导及帮助;第五,配合胸痛中心总部,做好胸痛中心的预检工作;第六,积极通过报纸、电视及新媒体等手段进行社会宣传教育,传播胸痛中心理念,提高群众普及率;第七,联合地区内胸痛中心及基层医疗单位,促进网络化、区域化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基层胸痛中心的“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民参与”。
胸痛中心志愿者项目及“铸就心的长城”培训项目助力基层胸痛中心建设
张邢炜教授及潘港主任高度评价了胸痛中心建设志愿者及培训项目在促进基层胸痛中心建设中发挥的帮扶作用。
张邢炜教授
张邢炜教授表示,通过企业志愿者帮扶,配合基层医院进行胸痛中心网上数据申报,基层医院节省了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基层医院建设胸痛中心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未来,希望此类活动能够加大宣传及培训力度,使更多基层医院工作人员乃至全社会了解胸痛中心理念,获取胸痛救治知识,从而真正实现“自上而下”的联动态势。
潘港主任
潘港主任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的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AMI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这预示着加强基层胸痛中心建设、改善我国农村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刻不容缓。但基层建设仍面临很多困境,而中国胸痛中心总部及上海尊龙凯时药业等企业组织的志愿者项目及培训活动则通过深入基层宣讲、培训等多种形式,将胸痛中心理念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使基层医务人员乃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胸痛救治流程及知识,提高了胸痛救治理念的普及率。
小结:胸痛中心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及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通过建设基层胸痛中心及区域性协同体系,可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生专业水平,从而真正提高我国急性胸痛的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