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新中国几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努力,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已经形成体系,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目前认为冠心病属于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冠心病的病症结合分析发现: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多属气滞、血瘀、痰浊、寒凝、闭阻心脉,不通则痛,冠心病稳定期则正虚邪实并存;劳力性心绞痛,劳则气耗,病机多为气虚血瘀;不稳定性心绞痛因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斑块不稳定、凝血酶原激活、血纤维蛋白水平升高,其病机以血瘀为主;自发性心绞痛多为阳虚、寒凝、气滞;急性心肌梗死除上述因素外,多兼有热毒、瘀毒和浊毒内结。
在早期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华山医院冠心病协作小组提出了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宣痹通阳、扶正养阴的辩证论治方法。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着重对活血化瘀治疗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代表药物是丹参制剂)、以及芳香温通治疗理论 (代表药物为麝香保心丸)。目前的活血化瘀理论和芳香温通理论各有侧重。活血化瘀治疗侧重于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主要在“血”而芳香温通治疗侧重于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脉”,他们从冠心病不同的病理方面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如果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有可能对冠心病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经》云“心主血脉”,说明“心”与“血”及“脉”均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们通过“心主血脉”将冠心病发病中的易损血液、易损斑块为表现的易损血管和易损心脏,以及全部病理生理因素作用的易损病人高度地概括在一起,从宏观上阐明了这些因素的有机联系。“心主血脉”能将这些治疗高度地统一起来,具有现代医学的物质基础,从整体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用“心主血脉”指导中西医结合,要求从“血”和“脉”两个方面同时研究冠心病的治疗。具体体现在研究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和中药干预,同时研究血液理化性质的病理改变和中药干预,对具体病理来说,在疾病不同阶段,“血”与“脉”的受损程度各有不同,因而在处理过程中也应有所侧重。
为了充分说明“血”、“脉”二方面对冠心病防治的重要性,我们积极的开展了有关药物的研究,其中“血”的代表药物是丹参,“脉”的代表药物是麝香保心丸。近30年的临床实践,大量的病例反馈都反映了这二种药物的临床上卓有成效,受到了广大医生及患者的欢迎。
自1976年起首先在国内报告了冠心病的血流流变指标异常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动脉变化,阐明了“血瘀”的本质,曾于1978年获科技大会奖。嗣后,在丹参治疗基础上,根据祖国医学气血相关理论,合并应用黄芪注射液,开展动物实验,阐明黄芪丹参合并兼有正性肌力及扩血管作用,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处方及开发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并应用各种现代仪器设备进行深入研究,完成“麝香保心丸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6),于1989年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美国心血管年会上一些学者提出了治疗性血管新生的问题,即通过某些药物的治疗增加功能性的冠状动脉分支或侧支循环,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供,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中药对血管新生的研究。研究发现:红景天、当归、三七等中药及麝香保心丸具有较明显的促血管生成活性,除了能促进CAM(鸡胚绒毛尿囊膜)的血管生成,还能促进牛肾上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形成管腔结构。
麝香保心丸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研究采用动物实验结合临床研究,探讨了作用机制,旨在探索对冠心病长期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上使用麝香保心丸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研究结果显示,麝香保心丸的有益作用不止在于以往证实的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救,而且完全有可能在长期使用中通过对病变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上的保护达到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建立侧支循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上述研究结果,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5年首届科学技术奖。
在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中药现代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虽然对如何现代化具体方法,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我们认为中药现代化应源自传统中医理论精髓,使用现代化的科研手段与方法,并肯定临床疗效,药物成分作用明确,并且应当有创新意识和持续发展空间。麝香保心丸作为一项中成药,它符合了这个标准,另一方面,从丹参的有效成分中提炼出丹参多酚酸,这也是中药现代化的另一条道路,它作用明确,成分肯定,容易被人接受,但今后对中药现代化,应该贯彻几条腿走路,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道路上,我相信一定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达到这一总目标。所谓“异途同归”体现我国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我们今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