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摘自《医师报》
1997年回到上海后,张元琳已经在闵行区江川地段医院工作了10年,她亲历了医院改名和职能的转变。加上知青经历,张元琳的人生被打上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张元琳是上海人,但操着一副浓重的东北口音。1970年,初中毕业的她来到黑龙江插队,这一去就是28年,几乎占了她人生经历的一半。
插队的地方位于中苏边界,张元琳每天隔着黑河能远远望见对岸巡逻的苏军,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1972年齐齐哈尔卫校第一批招生,在这里她有机会接触了医学,也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卫校毕业后,张元琳一直在职工医院的内科、儿科工作了二十多年。
1992年,上海政策有了变化,知青子女可以返城读书。为了儿子能有更好的前途,张元琳和丈夫决定把13岁的儿子送到上海读书。这以后的5年里,从哈尔滨到上海的火车上就多了张元琳的身影。因为不放心孩子,她只好来来回回“为铁路作贡献”了。
1997年,张元琳终于结束了这段奔波,来到闵行区江川地段医院工作。那时候的地段医院还是以治疗为主,最常开展的预防工作也就是注射计划免疫疫苗。2005年以后,一级医院的作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江川地段医院改名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要求“下沉”到社区居民中间,实行“六位一体”的功能。为此,整个医院成立了六个团队,每个团队2名医生、两名防保医生、2个护士,这6个人平均要管2万多人。
但是,下社区不同于坐门诊。由于患者住得比较分散,每个下午只能随访3个左右。更困难的是,刚开始登门拜访时,医生们总是被病人当成推销员,不愿意给他们开门。
“你们来干嘛?有什么好处?想达到什么目的?”面对居民们的盘问,他们只好从认识的居民“下手”,做完健康档案后还留下联系卡片,“以后有什么关于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打电话找我们。”
经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终于赢得到了患者的信任,一些常住在病房里的老人都愿意跟她聊天。张元琳熟悉他们的所有情况,她知道哪位老人没有孩子来看,也知道哪位老人最近心情为什么不好。
现在的张元琳已经是内科主任了。早上7点半到医院,病房楼上下转一圈,看看病人,跟值班医生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开早会、交班、查房,就可以忙碌一上午了。下午接着讨论疑难病例,或者下社区。
最消耗时间的是每周一次的家庭病床,“一下午只能做两三个”。医师需要给这些老人检查病情,然后开药。现在,每天晚上,江川地段医院的医生们多了一项工作,那就是加班把白天收集到的健康档案信息输入电脑。
“社区的工作就是这么婆婆妈妈”,但是张元琳认为,健康档案数字化以后,病人的用药情况就可以通过电脑查询。这样,不论去什么地方开药,都可以让医师更加了解患者以前的治疗情况。所以,“虽然辛苦,但这是职业需要”,张元琳说。